返回首页

小麦的药性(小麦的药性归经)

来源:www.taocaipu.com   时间:2023-03-15 22:51   点击:126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药性赋白话解?

《药性赋》,原书未著撰人,据考证为金元时代作品。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初学者诵读记忆,是学习中药的启蒙书。

尤其是地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深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因该书究系数百年前的著作,文词过简,读之难以深悟,因而有进一步加以适当语译、批注、补充的必要。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药性赋白话解》一书,随后又进行了2版修订。本次修订加强了对《药性赋》原文的注释工作,补充了临床应用以及安全用药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了对“十八反歌”、“十九畏歌”、“六陈歌”、“妊娠服药禁歌”的注释内容。

其目的,使本书更加贴近临床,与时俱进,以便于读者的学习与使用。

二、请问韭菜解药性的吗?

韭菜不会解药性,韭菜有健胃,提神,温暖的作用,另外多吃韭菜可以补肾,绿豆可以解药性,一般服用中药不宜吃豆类,特别是绿豆,不要喝绿豆汤,绿豆性凉,脾胃虚弱的人不宜多吃,另外服用药物期间不要吃萝卜,萝卜会降低补药的效果,同时不可以吃辣椒,

三、中药药性歌的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第一句: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第二句:半(半夏 [包括: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半夏曲])蒌(瓜蒌 [包括: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即瓜蒌根])贝(浙贝母、川贝母)蔹(白蔹)芨(白芨)攻击或与乌(乌头 [包括:川乌、草乌、附子])相对第三句:藻(海藻)戟(京大戟、红(芽)大戟)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第四句:诸参(人参、党参、沙参、玄参等所有的参)辛(细辛)芍(赤芍、白芍)与藜芦相背叛

四、农药药性最猛的名字?

涕灭威被世界卫生组织(毒性最高的类别)归类为“极度危险”,并且是受《鹿特丹公约》(旨在减少世界上最危险化学品贸易的国际条约)管制的仅有的35种农药之一。

该物质的毒性是呋喃丹的10倍,是最毒的农药品种之一,其对地下水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

五、药性理论的内容有?

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

六、绿豆是不是解药性的?

绿豆严格来讲,解的是药物与食物的毒性。因为绿豆含有蛋白质,与毒性物质的钙,有机磷可以结合,减少他们的毒性。如果是虚寒,比如腹痛、腹泻、畏冷的人,服用人参,桂枝,附子,最好不要食用绿豆,因为会减少这些药物的作用。所以绿豆不是解药,是解食物与药物中的毒性。

七、细菌耐药性机制是那些?如何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主要有四种:

一是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胞内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

二是抗生素的靶位由于发生突变或被细菌产生的某种酶修饰而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以及抗生素作用的靶酶的结构发生改变使之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下降;

三是由于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或其他有关特性的改变;四是细菌具有一种依赖于能量的主动转运机制,即它能够将已经进入胞内的药物泵至胞外.对控制耐药性出现的一些成功策略:严格控制与耐药菌出现有关的抗生素,不限制低潜在耐药性的抗生素的使用,不使用无效的抗生素,抗生素治疗的周期不宜过长,不连续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持续性白细胞增多的低烧,不使用抗生素治疗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烧.

八、求《汤头歌诀》《药性赋》《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濒湖脉学》的txt电子书白话文解?

我们身边有很多的“中医爱好者”,这些人对学习中医有着极大的热请:周边有中医药院校的人可能选择去中医药院校旁听,抓住机会请教老师,进行中医药知识的学习;有些人则没有这么便利的条件,他们或是通过各种途径进行零零散散的积累,或是选择买回书籍自学。

通过各种渠道零散地积累中医知识,一般学到的知识很难成体系,现在被称为中医知识的信息数不胜数,泥沙俱下,难以辨别真伪;而在选择书籍自学的时候,一些没有中医学基础的爱好者面对各种中医古籍、教材、讲稿不知如何下手,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古人是怎么进行中医启蒙的。

中医学中有“四大经典”和“四小经典”之说。其中,“四大经典” 一般指的是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四部对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有着重大意义的里程碑式著作,初学中医自然可以对其进行诵读和背诵,但是这四部著作的成书时间比较久远,对于一些没有任何中医基础的爱好者来说 ,学习起来经常会出现吃力的感觉,书中有一些一般读者不了解的背景知识,还有一些艰涩难懂的生僻字等等。

而 “四小经典” 指的是《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这四部著作,也有些说法用《药性歌括四百味》代替《药性赋》,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四小经典”都是作为人们初学中医的启蒙读物而著称的。

在我国古代,医学教育多为学徒制,很多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大家都是学徒出身,学徒们在师傅的指导下,从最简单的工作做起直到出师。中医“师带徒”的教育方法有着明显的优点,自然也就更广泛地为人所知。

在近现代中医院校教育还没有兴起之前,很多中医大家就是通过背诵“四小经典”启蒙的,老一辈称呼背诵“四小经典”一类的中医启蒙著作为“童子功”,顾名思义,就是这些著作是他们从开始学习中医药知识的时候就要掌握的。“四小经典”不但在我国古代可以担当中医启蒙的重任,在现代的中医学习中,依然可以发挥它的作用。

“四小经典”是有启蒙性质的中医学读物,我国古代的启蒙读物的重要特点就是大多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力求易于记诵 ,多为歌诀或诗赋形式 ,“ 四小经典” 自然也不例外。

一 、《医学三字经 》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的医学启蒙之作,全书分为四卷,共2345字。陈修园仿照宋代王应麟编著的幼儿启蒙读物《三字经》的格式和理念,编写了这本《医学三经》,希望其能成为学医者的启蒙课本,他在书中的一段引言中称:“童子入学塾师先授以《三字经》,欲其便诵也,识途也。学医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余所以有《三字经》之刻也。”

这本书从医学源流讲起,开篇即言明“医之始,本岐黄”,再到一些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言简意赅,由浅入深的阐述让读者们对中医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陈修园本人尊《内经》、法仲景的思想也从这本书中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在这本启蒙读物中,作者还强调学习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书中还对常见的内科杂病、妇科、病做了介绍,系统地分析了这些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证治分型以及每种分型的治法方药等,对临床也有着指导意义。

二、《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

《药性赋》是《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的简称,《药性赋》原书未署作者,对其原作者是谁,至今仍有很多争论,有人称作者生活在金元时期,但是无它作者是何人,这都是一本很好的 中药启蒙书。该书采用赋文的形式将中药的性味和功能整合起来,书中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为寒、热、温、平四类,其中寒性药66种,热性药60种,温性药54种,平性药60种,全文用韵语编写成赋体,便于记,广受欢迎。

《药性歌括四百味》是明代医家龚廷资所著,书中以四言韵文的形式,介绍了400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效、主治,虽然名称为“四百味”,因有些中药重复(如乌梅、桑寄生等,实有393味药,每味药物均介绍了它的性味、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和配伍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另外作者龚廷贤还在他的另外一部著作中有一篇240味药的《药性歌括》,若有兴趣也可考虑诵读。

三、《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为清代汪昂撰,刊于公元1694年,虽有人提出异议称《汤头歌诀》为集体编著,但是即使如此,汪昂也毫无疑问地参与了编著工作。本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20方编成202首方歌,分为补益剂、发表剂、攻里剂、涌吐剂、和解剂、表里剂、消补剂等。

书中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对方剂的用药和功能主治进行了整理和归纳,虽然因为限于中药药 名,平仄并不如真正的七言诗歌那样严格,但是书中也尽量地做到了易读性。然而因为作者 汪昂所处时代和地域的问题,现代人觉得诵记起来也不是很方便了,这时可以考虑一些现代人编写的方剂歌诀。

四、《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著,在我国的脉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 力颇大,是我们在学习脉学时的必读著作。自古以来,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也是最令初学者发怵的。晋代王叔和就曾经说过“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对脉学理解不够深刻,无法辨明一些相似的脉象,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増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并详细地论述了脉的体 状和主病,并阐述了相类脉的区分,在描述脉的体状时,李时珍用比喻的方式在他的“体状诗 ”中论述了脉的体状特点,形象生动,易于读者理解,同时他还在书中纠正了一些前人的错误,对我国脉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学习中医时,启蒙读物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启蒙读物可以防止我们走入中医学学习的歧途, 并且为今后的中医学临床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如“四小经典”这样优秀的启蒙读物,我们就要好好将它们利用起来。

本文已获得《家庭中医药》杂志授权发布,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九、介绍药性书籍有哪些?

一、1.《本草备要》,古代中医药学著作。共八卷。汪昂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刊,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亦为医学门径书。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2.汪昂(1615-1694年),字切庵,初名恒,安徽休宁县城西门人,曾中秀才,因家庭贫寒遂弃举子业,立志学医。他苦攻古代医著,结合临床实践,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编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决》等。

二、1.《神农本草经疏》,又名《本草经疏》。全书三十卷,卷一、二为《续序例》上、下,论述药物的性味主治等内容,载有医论30余篇,将药物与辨证结合论述,分列诸病应忌药七门(即阴阳表里虚实、五脏六腑虚实、六淫、杂证、妇人、小儿、外科)。卷三~卷二十九,依《证类本草》编次,将部分《证类本草》中药物分别用注疏的形式,加以发挥。各药主治多遵《本经》、《别录》,若两书不详,再参以诸家论治;每药之后又附有“主治参互”和“简误”两项,来考证药效及处方、宜忌等。其末卷收载《证类本草》未载或未详之药。

2.缪希雍(约1546-1627年),字仲淳,明嘉靖、天启间人。17岁患久疟,自检方书治愈,遂嗜医。生平好游,寻师访友,旨在搜集方药,切磋学问,探讨医理。曾增益群方,几经修订,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及多部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其代表作。

三、1.《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此书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233味,(另有附品56种),作“崇原”之论。《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械续成。继而王琦访得副本,校刊后刻入《医林指月》丛书,时已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续有翻刻。

十、敌敌畏加什么提高药性?

无需提高药性。敌敌畏本身就够毒,药性够,属于有机磷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内吸和熏蒸作用,微酸性农药,和大多数杀虫剂一样,不能和碱性、铜制剂一起混合使用,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而造成药害或失效。所以敌敌畏可以和不是碱性、铜制剂农药以外的农药混合使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